当前位置:蕾拉小姐>社会热点 >   正文

时隔12年为何人们还在抢盐 背后真相实在让人惊愕

导读:时隔12年为何人们还在抢盐 背后真相实在让人惊愕当然,相隔12年的两次“抢盐”并非毫无变化。这一波抢盐“苗头”刚出现时,朋友圈里明显多了不少理性的声音,有人解释“抢盐没必要”,有人调侃“之前囤的盐吃掉了吗?”,来自社交平台的“人间清醒”也在默默驱散谣言。

科学素质稳步提升为何还会“中招”?

五年一次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显示,本世纪初,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不到2%,2020年已超过10%。中办、国办2022年9月印发的《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》提出新目标:到2025年,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%。2020年公布的上海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达24.30%,比例全国居首。

时隔12年为何人们还在抢盐 背后真相实在让人惊愕

一个疑问由此产生:我国公民科学素质10年提升5倍,抢盐现象为何还会出现?科学素质提升能否阻断谣言传播?牟怡表示,要解答这个问题,不妨观察一下谁是抢盐的主力军。事实上,比起农村里科学素质相对较低的老年人,生活在城市的大爷大妈反而在抢盐潮里打起了头阵,这是因为他们相信科学,但又不太懂科学。

打个比方。如果和一位种地老农谈核辐射,对方可能听了半天也弄不明白;但如果告诉一个知道核辐射危害的人,有一种东西可以规避风险,很快就会收获信任。科学传播在“似懂非懂”中仿佛发展出某种“悖论”——当谣言披上“科学的外衣”,反而传播得更快了。

新传播形态下科普如何更有效?

在以社交平台和公共参与为重要特征的新传播形态下,如何让科学跑在谣言前面?新冠疫情科普带来的启示是,在直面社会需求、回应公众关切中提升科普的有效性和影响力。24日晚,针对这一波食盐抢购,中国盐业集团有理有据的及时回应,就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大众心里的恐慌。

最新发布的《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(2022)》显示,2020年我国科普能力发展指数较2015年增长约40%。尽管能力提升明显,但不少专家坦言,与世界科技强国普遍高于20%的公民科学素质相比,我国还有较大差距,科普赋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还有较大潜力。

如何让公众更快识破谣言?曾参与果壳网“谣言粉碎机”项目的孙慧敏表示,健全科学知识体系很重要。在无数次与科学谣言“过招”后,她发现,“以偏概全、掐头去尾”是这类谣言最常见的生产路径。因为每个科学结论都有多个前提,如果没有限定条件推导出从A到B,往往是南辕北辙。公众来如果具备多个领域的相关知识,很容易从过于简单的推导中看出问题。

更多专家认为,比补齐科学知识拼图更重要的是,让更多人理解作为一种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科学。身处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,人们一旦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,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和判断未知,至少可以在“人从众”式的混乱中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。

事实上,公民科学素质本身就包含科学知识、科学方法、科学精神3个层面的能力要求。如今的科普也在追求更高目标,由单纯传播科学知识向更加注重传递科学精神转型。比如,屡屡在全国大赛中摘金夺银的上海科技馆科普秀,很少在表演中插入知识类的讲解。因为如果人们感兴趣,就会自己去搜索知识,而搜索的过程,正是习得科学方法的途径。

内容
  • 深圳多家银行超5万元取款需预约 到底是什么情况?
    深圳多家银行超5万元取款需预约 到底是什么情况?
    2024-06-14 07:53:04
    深圳多家银行超5万元取款需预约 到底是什么情况?北京银行、兴业银行、光大银行在深圳的银行网点工作人员均表示,规定取款5万元以上要提前一天预约,是避免客户临时来网点取款,而柜台出现现金不足情况,导致影响储户取款。储户在预约时留下个人信息,即可在指定时间取款。邮储银行深圳某网点负责人表示,若是邮储银行的储户,需在15点前预约次日取钱时间。
  • 晚霞与闪电惊艳“同框” 实在太罕见了
    晚霞与闪电惊艳“同框” 实在太罕见了
    2024-06-14 07:49:53
    晚霞与闪电惊艳“同框” 实在太罕见了近期,北京雷雨天气较多。13日,粉紫色、橙红色晚霞再现北京,扮靓天空,惊喜的是闪电不经意间与晚霞同框。
  • 草鱼身卡异物疑似金镯 实在太罕见了
    草鱼身卡异物疑似金镯 实在太罕见了
    2024-06-14 07:43:54
    草鱼身卡异物疑似金镯 实在太罕见了6月13日,河南新乡,有网友发视频称一条鱼被疑似手镯的圈子给卡住,画面中圈子将鱼挤压,圆圈处还有血迹,但是鱼依旧活蹦乱跳,评论区纷纷留言“自带赎金必须放生。”好奇鱼的后续处理。
  • 虾:我不是红了 我是熟了 这也太可惜了
    虾:我不是红了 我是熟了 这也太可惜了
    2024-06-14 07:40:23
    虾:我不是红了 我是熟了 这也太可惜了中央气象台连续多日发布高温预警,多地气温突破40℃,局地还可能破纪录 在高温天气下,虾塘或养殖容器的水温可能会迅速上升,超过虾的适宜生存温度。这可能导致虾出现应激反应,甚至死亡。同时,高温还可能导致水质恶化,增加虾的疾病风险。